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9月, 2017的文章

《演員》河正宇,戲路最廣的韓國大叔

圖片
聲名大噪的《屍速列車》後冒出一股韓國電影風潮,雖然不是挺喜歡這種一窩蜂的現象,但也有些人因此對韓影更加了解。今天,我就要來推薦這個我愛到五體投地又敬又佩的韓國演員:河正宇。 河正宇,品質保證的代名詞,戲路廣泛到無懈可擊,既得觀眾喜愛又抱走了一卡車的獎項。以下是他演出深得我心的作品,每部都相當推薦! 《追擊者》 導演羅宏鎮一炮而紅的處女作,不僅奠定他在韓國影壇的地位,也發展出極具辨識度的風格。 我很久以前看這部時便覺得導演是個很會說故事的人,節奏帶出令人大氣都不敢吸一口的刺激,氣氛陰沉到像被鎖在電梯裡的感覺。多年後,突然發現劇中那個變態兇手竟是河正宇, 實在是佩服到不行。 《最熟悉的陌生人》 我個人最推薦的一部,由河正宇和全度妍詮釋一段男女間微妙的關係。整部片相當簡單不花 俏,也正因如此河正宇和全度妍精湛的演技更是發揮到極致,過癮到爆又令人沉醉。 《黃海》 追擊者原班人馬再次上工,導演羅宏鎮的功力更上層樓,從一個小人物的視野切入整個民族,節奏拿捏拳拳到肉,劇情更是高潮迭起又變幻莫測。 河正宇在黃海中飾演一個無助的朝鮮族,在一陣廝殺鬥爭的夾縫中一邊想盡辦法生存,一邊尋找內心唯一的支柱──他的妻子,充分展現小人物對這個世界的無可奈何。 《與犯罪的戰爭:壞傢伙的全盛時代》 由河正宇和崔岷植聯手演活 80 、 90 年代釜山社會的動盪世代,在黑幫火拼與權力鬥爭下他們一個負責拳頭,一個負責腦袋,互飆演技綻放相當激烈的火花,震撼力十足。 ​ 片中崔岷植的表現實在太過亮眼,但河正宇卻沒有變成配角的感覺,只能說這個組合無比精采,真的不容錯過。 《柏林諜變》 標準商業動作片,爾虞我詐的間諜戰搭配南北韓情勢,再把舞台搬到遠在他鄉的柏林,完全就是好萊塢等級的鉅片。 ​ 電影相當完整,集搏鬥、槍戰、追逐、背叛、鬥智到愛情多項元素於一身,中規中矩也算過癮,相當符合喜歡動作片觀眾的口味。加上河正宇冷靜又自信十足的表情,帥到分手。 《恐怖攻擊直播》 由河正宇飾演接到恐怖攻擊預告 call in 的電台主播,在利益與社會拉扯下漸漸失控的簡單故事。 整部片完全是河正宇個人演技秀,從落魄、得意、心機、無助到驚慌失措,活脫脫像本演員教科書。光靠對話和眉宇間的一舉一動就撐起這個劇本,還使其刺激緊

《ARQ》 又一令人驚艷的小成本科幻神作

《ARQ》,翻譯《ARQ危機》以及《超時空傳輸》,是部由Netflix原創關於時間輪迴的科幻電影,儘管沒有精彩的特效和大咖演員,而且類似題材的電影也已經被拍到翻掉(《明日邊界》、《啟動原始碼》等等),《ARQ》仍靠著劇本特殊之處及懸疑的氣氛,深深吸引喜歡這類型電影的我,個人十分推薦。 在觀賞了這麼多類似題材的電影後,人們往往會有預期心理,看到一半就覺得自己好像已經搞懂規則了,而這就是《ARQ》讓我驚豔的第一個點:不同以往,主角並不是唯一參與時間循環的人。這造就了一個非常有趣的情境,因為在敵我都知道自己身處輪迴當中時,他們就必須猜想對方的行為與心理,變成一場鬥智鬥勇的精彩對決。 還有一點必須要提,那就是導演推進劇情的能力實在驚人,前幾幕看似簡單的背景、角色設定,都在之後一層層被打破,幾乎每一次循環都會有反轉的驚喜;還有在中間互相找尋、伺機而動的部分,無聲勝有聲的配樂、幾乎是第一視角的運鏡加上室內陰暗詭諊的色調,刺激感十足;另外電影在許多細節中還透露出整個世界觀,像是看到蘋果這種食物的珍貴、看到植物的喜悅等等,整部電影可說是設計的相當精緻。 總之我真的相當推薦,接下來我想談談我對劇情及結局的想法,涉及劇情請慎入。 好的。以下純屬個人觀點,也希望大家可以與我討論。 一、為何其中一次循環有個人嘴裡有紙條,還寫著他們的密碼? 上一次輪迴Sunny已經聽過SKY這個密碼了,因此是他放在同伴嘴裡引誘女主角去拿並意外死亡,導致男主角無法關閉ARQ,也因此能再進入循環讓Sunny還能有機會。 二、為何大家開始擁有上一輪循環記憶的時間不一樣? 其實我認為導演沒有太著墨於這點,硬要討論似乎會有點粗糙,片中的說法是離ARQ重設時間時越遠的人受的影響越少,所以男女主角會比另外三個人早開始擁有記憶;我的想法是在「循環結束前」也就是ARQ沒電開始反充之前死掉的人,就會擁有記憶。男主角第一次就死了開始遊戲,而女主角在被Sunny背叛殺掉後醒來也馬上擁有記憶,Sunny也在被男主角殺掉後的下一個循環開始產生不同的舉動。兩者都有說不通之處,但我想不到更好的解釋了。 三、結局的意思? 這一點我與朋友討論了相當多的可能性,最後我們有兩個想法:第一,有兩種循環,也就是這千次大循環中男主角和女主角會輪流第一個醒來,而我們看到的那個循環中的影片就是下一個循環會發生的

《Blame!》 科幻末世電影 觀後感

 在「金馬奇幻影展」與許多翻拍作品的致敬下,很多像我一般非動畫迷的人類也開始膜拜《Akira》及《Ghost in the shell》等科幻動畫界的經典神作,而此次Netflix上釋出的動畫《Blame!》則是改編被喻為「最不可能被翻拍」的經典科幻漫畫,於是我將以一個非原作粉絲也非專業科幻動畫客群的腳色來述說我的感想。 電影版《Blame!》對非原作粉絲可說是相當友善,架空的世界觀在劇情的推動中層層顯現,無論末世規則抑或普世的價值觀,都讓我們從這無限時空當中的一小段故事裡窺出一點端倪;在空間與時間都無法相對比較時,那永無天日的末日感與冰冷建築物帶來的壓迫更加劇烈,甚至片頭片尾那無止盡輪迴般的宿命論調,都更加完整並具體化整個徹底架空的世界。 相比類似「西部片」般的劇情,更令我讚嘆的是其美術部分,壯觀的建築構造、陰暗卻立體的廢墟光影,還有「安全守衛」的人皮和「監視塔」的造型,無一不讓我驚豔。在開頭時一直覺得很像《風之谷》的腐海,不過下一秒就跳出,化身超科技感專屬《Blame!》的世界。 一如許多日本末世動畫電影,《Blame!》讓人在極度虛擬的世界中仍看到一絲現實世界的影子,反思人類文明進步享受科技繁榮之餘,是否真有能力可以駕馭自己帶給世界的改變;總之,在無從得知浪人從何而來又往何處去,無從了解感染大爆發的原因與過程,更無從推敲未來世界會有何改變之時,反而更能專注在無垠時光當中的這段小插曲,也就是電影唯一讓我們看到的這一段,留了無限讓我們遐想,也給了我們無限的想像。 感想嘛總是比較主觀,但《Blame!》在我心目中真的算是評價相當高的動畫(最高還是今敏啦),看到早期經典動畫的精神實在令人感動,我個人誠心推薦。 延伸閱讀: 《ARQ》 又一令人驚艷的小成本科幻神作 《碳變:義體置換》觀後微心得 Netflix的《碳變》到底值不值得看

《乘風破浪》 這一次,與你肩並肩

我經常做一個夢,夢的場景在頂樓,從國中看放學後橘色的天空,高中躺著看一個下午的雲,到大學叼著菸激烈爭辯著價值觀,一切都融合在一起,總分不清身處哪個時空,彷彿同時發生又同時離去。看完電影《乘風破浪》,我不自覺就想起這個夢,也說不出有什麼太大連結,卻又相似的讓我茫了好一陣子。 先說,見識淺薄的我對韓寒沒有太多的了解,我第一次認識他便是他導演的第一部片《後會無期》,其深沉的悲觀深深吸引我,也從此我才知道了這個難以定位的傳奇人物───韓寒。 那天,影院中笑聲此起彼落,我身邊一個陌生的女子甚至笑到東倒西歪,《乘風破浪》精心設計卻又不顯做作的台詞和笑點,幽默失控橫生,加上彭于晏拿手的傻勁、鄧超一貫的嘴賤,實在讓人嘴角掉不下來;趙麗穎在韓寒的鏡頭下也是美的誇張,沒幾個段落就把她走過塵世仍堅韌溫暖的特質表達出來,另外連李榮浩都來尬上一腳且效果不錯,令人不得不佩服這個選角功力。 一如 《後會無期》 ,《乘風破浪》並未執著於訴說,沒有無病呻吟的悲情、風花雪月的傷感抑或叫苦連天的慘澹,儘管《乘風破浪》在完整性與目的、主題性已經高上 《後會無期》 許多,其故事也朝著想像中的道路前進,卻仍舊掩蓋不住那股深沉無奈的悲傷;他們肩並肩再次走進風雨,卻拿那些已然註定的悲劇束手無策,就像六一說的:「我就像這個世界,這個世界是不會變的。」耳熟吧,正是《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那句讓張震崩潰的台詞,經典總是雋永。 不過世界終究變了。 小馬展翅高飛,離開這個不屬於他卻會令他朝思暮想的鳥籠,日後自然是飛黃騰達了。 六一從不聰明,最後也就停留在這個壯烈的故事裡,無法再走下去了。 錄像店、歌舞廳沒落,滿箱的BBcall成了世界上最大的笑話。 小花走了,正太入獄,最終成為自己當年口中不屑的父親模樣。 「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人若犯你,你就成犯人了!」 荒涼的結局和歷史並無 二樣,只是重頭再演了一次,給了他們一個諒解的機會;也曾是少年,也曾熱血,逼不得已打破「別犯事」的衝動,在同為少年的眼中便如此合情合理;太浪對母親的依戀終於得到救贖,幾次小花無心的話語在我們這些知情的觀眾眼中,散發溫暖明亮的光輝,明知一切無力挽回,只好更用力珍惜那一瞬、那一眼。 還記得 《後會無期》 有一句台詞是這樣的:「多看一眼,可能就是最後一眼;多說一句,可 能就是最後一句。」 真夠貼切。

《失控隧道》 群魔亂舞的人性舞台

敘述男主角因隧道崩塌受困,只能倚靠外界救援的故事。 《失控隧道》毫不掩飾的大力諷刺著政府與媒體,在河正宇求生的一舉一動及外界紛紛擾擾對比下,那些虛偽、自私的嘴臉一覽無遺。不過其中安插了一個熱血溫暖的救護人員吳達庶,讓《失控隧道》不致走向太黑暗的結局,大大提高了娛樂性。 「感覺大家好像都忘記了,那裏面可是一個活生生的人哪。」 政府官員的做作、建商的利益、救護人員家屬的不滿,最後都在媒體渲染的溫床裡壯大,令人作嘔,;不過刻意為之的諷刺,標準流程的劇情,我覺得《失控隧道》對人性的刻劃只能算淺嚐即止,不過能看到河正宇從容轉變絕望的演技,和吳達庶一貫的幽默可愛,還是挺享受的。 總的來說,和《恐怖攻擊直播》一樣,河正宇的精湛再次撐起了整部電影。

《七月與安生》 我恨過你,但我也只有你

《七月與安生》改編自作家安妮寶貝的短篇同名小說,敘述兩名從小便相識的女孩一路成長的故事。 七月與安生,我想我們骨子裡大概都住著她們的縮影吧,好比安生走盡千山萬水後對安穩的嚮往,抑或七月一成不變下出走的決心,那是最深處的拉扯,人類永無法改變的本質。多少漂泊的浪子心裡惦記著家,又多少象牙塔內的花朵努力向外綻放。最後,七月彷彿成了之前的安生,而安生也彷彿成為兒時的七月,其宿命般的論調實為震撼。 周冬雨和馬思純在一片好評下實是當之無愧,我尤其又更喜歡周冬雨的安生。小時笑瞇了的眼、漂泊闖蕩的強悍、周旋男人間的嫵媚、挑釁時的神情,直到最後獨自承受一切的滄桑,活靈活現又同時惹人愛憐。 「我就是命不好。」 安生總是豁達的神情,那大概是認命與逃避摩擦後產生的堅強,但她的影子卻被七月牢牢的踩在家鄉。 我們在闖蕩的安生身上找到自己,也在裝乖的七月眼中看見自己。從來就不容易,從來就沒有完美的答案等在另一條路上,於是我們裝著,不知不覺好像就信了。但無論走遍萬水千山、一眼看盡一生,嘗遍酸甜苦辣或是平淡如水,再怎麼裝,那股壯闊其實都從未停止慫恿,只是總是到最終才知道到底什麼是最重要的。 「那你為什麼來找我?」「我恨過你,但我也只有你。」 一句話,落幕了整場青春。

《假裝熱情》 菜鳥的逆襲

《假裝熱情》是部 講述一名畢業生成為演藝部記者後,在現實與外在壓力下逐漸成長的勵志故事。 我其實很少喜歡女演員,但不知為何朴寶英就是很吸引我,從急速醜聞 (非常主播) 的惹人憐愛到熱戀年代 (熱血青春) 的凶狠溫柔,連群魔亂舞的魚男悲歌裡也沒少了她的光芒 (不過狼少年的調調我真的是很受不了)。《假裝熱情》中的她則任性、直率,在每個上班族都能產生共鳴的壓力之下,仍然熄不掉她踏向目標的堅定,勵志感十足。 韓國其實相當多類似《假裝熱情》的勵志喜劇像是《完美廣播》、《可疑的顧客們》、《舉起金剛》、《爸爸》‧‧‧‧‧‧ 不過當中能引起共鳴的點自然各不相同,《假裝熱情》在朴寶英和鄭在詠的舌槍唇戰中幽默呈現上司下屬的日常,也在他們可愛的個性下蘊育出不少笑料。鄭在詠在表面上臭臉私底下卻暗爽實在太過可愛,朴寶英最後默默把收起來的文具又拿出來也是戳爆我的點。 總之,喊完三遍熱情,大家一起繼續在職場上加油吧!Ya!

《寂寞公路》 面對孤獨,擁抱寂寞

《寂寞公路》改編自美國暢銷作家 David Lipsky 的真實回憶錄《Although of Course You End Up Becoming Yourself》,描述他早年採訪名作家  David Foster Wallace  的經歷與對談。 在記者眼中,極具人氣的名作家似乎擁有一切,才氣、名氣,耀眼無比的成功。在採訪過程慢慢展現出兩人的相似與不同,包含對人生的看法、對生命出口的理解。看似遙不可及紅透半邊天的名人,回到家面對現實時脆弱的不堪一擊,與多數人無異。 「你不會想成為我的。」「我不會。」 《寂寞公路》充斥悲觀絕望的談吐,對白真實到可怕。自卑與自大互相的拉扯,渴望與排斥聚光燈的矛盾,對電視上癮的孤獨意象,拼湊出作家的人格拼圖。「我認為人是無法改變的,它仍舊是我的一部分,我唯一能做的只是努力不讓它完全的控制我。」最後,他也的確選擇走進這早已心知肚明的出口,令人不勝唏噓。 世上無數人生,可能交錯,可能平行,但從不重疊。 「跟你聊一聊很有趣,但聊完後你繼續過你的人生,而我過我的。」 可能在某次活動、某個聚會、某趟旅遊途中甚至某個抽菸區,人們的生命短暫重疊,彼此思想的碰觸偶爾會回到腦海敲門,一筆一畫塗上人生畫紙。但終究,還是得面對打從出生便開始學習的課題,寂寞。 滿是對白的《寂寞公路》,從兩名身分生活立場皆相異的男人口中,測量寂寞在生命中的比重,面對「人皆孤獨」這自古不變的真理時,或許抗拒害怕,或者接受,找尋屬於自己的方式與出口。 有一句台詞令我全身酥麻。「當火災時一個人從高樓往下跳,並不是他不害怕,只是身後的事物更加讓他恐懼。」當然, 生命出口是自己與自己的對話,對世界影響微乎其微。大概也就是因為如此,人類才追求著愛與被愛,需求與被需要,盡可能的讓內心感覺存在,感覺活著吧。 身為人,都有需要往寂寞裡躲及需要逃出寂寞的時刻。也許我們唯一能做的,僅是學著如何和它相處罷了,不是嗎?

《沖天》 這冷酷簡單的壯烈,是時代的詩

「曾經有這麼一群年輕人,每一次起飛都可能永別,每一次落地都得感謝上蒼。他們在人類最大的戰爭中成長,別無選擇。」 《沖天》是一部紀錄片,描述 1932年國民政府在杭州筧橋成立中央航空學校,後與日本八年抗戰下那些空軍健兒的故事。 電影除書信、訪問以及影片外,特別的是以動畫表現許多事件發生的經過,並請專業演員進行配音,使時代的逼不得已、抗戰的民族血液,到自由戀愛風氣探出苗頭的兒女情長,皆飽含情緒完整嶄露。 歷史的痕跡從不乾涸,一封封書信與照片雖無法徹底保存,卻留下令後人景仰、崇拜的精彩事蹟,與感動不捨。在空軍史專家的解說與親身經歷的人們口中娓娓道來,更讓我們一窺這段不該遭到遺忘的輝煌榮耀。 「生死有命,回不來了就不要回來了,回得來就回來了,就是這樣。」 從開頭那塊「當與敵人同歸於盡」的石碑,到後面各個勇猛的陣亡,再再顯示他們看待生命的態度,如此豁達、如此偉大,為了保護身後的國土及愛人,他們無法計畫未來,更無法悼念過去,唯一能面對的就是當下那殘酷的空中戰場,時代的要求。 「我沒有適合時代的語言,來哀悼你的死。」 「別說是誰誤了你,是時代無法衡量。」 《沖天》的主要旁白相當成功,但有些配音部分破壞了情緒,動畫及音效也存在許多進步的空間。不過時代下的壯烈與無奈,在文字中揮灑得淋漓盡致。當初吸引我觀賞《沖天》是在預告片看到這麼一段話:「你在天上拼命,我卻躲進防空洞,我覺得這是我倆生命上,最大的譏諷。」太動人。 一名老兵在訪談中說,許多女孩子不懂他們飛上空是隨時會死的,但他們也不敢交,因為他們唯一的人生計畫,便是為國捐軀、為光榮犧牲,最後只會害所愛之人傷心欲絕。一名女孩在日本宣布投降那天出門跟著全國一起慶祝,卻突然感到萬聲俱滅並淚如雨下,絲毫無法直視他們犧牲所 換來的這一切。 一段段感人肺腑的故事,一張張泛黃陳舊的曾經,《沖天》從那紛盪時代女性堅強的視角,完整勾勒出空軍戰士們的模樣。 「假如我為國犧牲,那是盡了我的天職,不要為了我而犧牲一切。我只希望妳在人生的旅途中記著,遇上了我這樣的一個人。」 也只有這最殘酷的時代,才蘊育的出如此不朽的花朵。

《久美子的奇異旅程》 沒人能告訴你什麼是事實,除非你認定它

久美子年近三十,未婚,工作不順,背離社會與母親的期待,孤獨生活在東京繁華中。她在看了依據真實故事改編的電影《冰血暴》後,決定出發尋找片中人埋藏的寶藏。 以下有雷。 好的。 《久美子的奇異旅程》改編自2001年的真實事件。 當時一名日本女子獨自葬身異鄉,充滿神秘的動機與故事就這麼流傳出來。 在劇情簡單的直線進行下,由獨立電音樂團「章魚計畫」打造的電影配樂獨挑烘托氣氛的大梁,後半段搭配萬里蒼芎的雪景畫面,那全然的孤寂更是膨脹到無以復加。 久美子習慣與孤獨為伍,害怕與人接觸,歇斯底里且缺乏理性,可以說是完全未經過社會化的一個人。媽媽電話中的「交男朋友了沒?」「工作有沒有升遷?」處處透露社會對「成功」的標準與期待,同時展現久美子的不以為然。 在這趟追逐心中重要意義的「奇異之旅」,久美子的行為徹底脫離世道,偷竊、盜刷、逃避,連對她伸出援手的人們都無能為力。她無視一切束縛,丟棄擁有的一切,在她眼中除了這項使命,沒有一件事是重要的。 人類短暫的生命在時間長河裡頂多就是一片小小的浪花,但生命的意義問幾個人就會有幾種看法,這種未知的浪漫導致人們終其一生不停的追尋。而久美子的生命,就像一支直直射向標靶的箭,毫不遲疑、從不轉彎。儘管她試圖與媽媽分享時得不到諒解,傷心之餘仍繼續邁開步伐。 「 It's fake.」「 It's not fake!」 久美子的眼神在踏上旅程後變得清澈無比,與在東京時的渾沌相比簡直脫胎換骨。她堅持著她的信念,不管老婦人的忠告及警察的建議,一意孤行。她心中認定了的事實,任何人皆無法動搖。 《久美子的奇異旅程》節奏緩慢、對白不多,久美子也不是個討喜的主角,但它在奇妙的背景論述孤獨,著實特別且引人思考。 結局時久美子找到了寶藏。也許這是她在凍死前的夢境,像賣火柴的小女孩一般;也許她真的找到了,達成目標愉悅而滿足。 當然我們可以輕鬆判斷出真相,但這一切彷彿也不那麼重要了。

《女孩愛愛日記》 The Diary of a Teenage Girl

主角是身處 七O年代的舊金山,一名身材豐腴的15歲少女。她在情竇初開下摸索著慾望、需求、愛與性,並用錄音機記錄起自己眼中世界的模樣。 「I had sex today.Holy shit.」女主角露出微笑,踏著輕盈的步伐,拉開《女孩愛愛日記》的序幕。 對青少年來說,性愛是陌生的慾望,在吃喝拉撒外開啟一扇需求大門。有些人奮不顧身,悠遊其中;有些人亦步亦趨,深怕受傷。或多或少,性愛在每個人的成長階段中,都曾扮演過最重要的角色。在經歷了世界的洗禮後,才終於褪去那層稚氣,了解自己、享受自己,才終於成了現在的我們。 主角在媽媽的男友身上找到性愛來源與被需要的感覺,在她的眼中,這並不是膽大包天的舉動。她從對方身上得到自信與快樂,有何不可?並不是沉淪抑或迷失,只是赤裸裸的追求慾望、表達感受,當人與人之間沒有規則,一切本來就是「想」與「不想」那麼簡單。 但隨著劇情推進,她發現她傷害到家人,傷害到自己,在性愛毒品中看似愉悅的遊蕩並不是她真正想成為的模樣。最後,她喜歡的漫畫家寄來的信喚起她內在最忠實的需求,以及她曾經期許自己的夢想。 《女孩愛愛日記》中主角大量的獨白,在有趣的插畫烘托下輕巧談述少女面對的事情,無論是對性、對愛與被愛,不帶有色眼光看待所謂「不倫」或是「禁果」這些人們創造出的規則。在我們看來大膽露骨,實際上只是帶著觀眾誠實細膩的從青少年的瞳孔裡窺探世界。 插畫在《女孩愛愛日記》中占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它讓青少年的想像充滿奇幻、讓漂亮的畫面更上層樓,甚至讓性愛議題變得輕鬆有趣。 「長大後你是否曾回到幼稚園,發現一切都比記憶中小上許多,像是椅子、盪鞦韆等等。你知道一切都沒有變,但一切在你眼中,早已經不一樣了。」 曾經我們追求著最想要的東西,無論是第一名、老師的獎品、被愛的感覺、性。一路左彎右拐,跌跌撞撞,漸漸的,我們才開始摸透心中真實想要追尋的事物,並放下對其他的堅持。 「Maybe nobody loves me,maybe nobody will ever love me,but maybe it's not about being loved by somebody else.」 長大不就是這麼回事。 延伸閱讀: 《JOJO RABBIT》到底要Heil幾次Hitler 【電影】晚安,英雄

《惡女訂製服》 令人愛不釋手的角色們

圖片
改編自澳洲作家 Rosalie Ham 同名小說 The Dressmaker,敘述一名時尚服裝設計師回到偏僻的家鄉小鎮,試圖找回回憶並揭發過往的真相,引起一陣軒然大波。 事實上,這部電影並不像簡介所說著重在「復仇」,甚至主角根本稱不上是「惡女」。相反的,《惡女訂製服》在那丁點懸疑的故事背景下,充滿荒唐、幽默以及令人愛不釋手的可愛角色。 一個看似瘋癲的媽媽,一個真正瘋癲的男孩,一個擁有特殊怪僻的警察,一個想當天鵝的醜小鴨,一個想證明愛情的身材好球員,一個駝背的老變態,一個充滿黑暗面的男人與他嚴重潔癖的妻子,以及一樁被隱瞞的真相。 散發特色的人物互相碰撞便已多彩多姿,時尚服裝與偏遠鄉下小鎮的對比更令人拍案叫絕,幽默充斥各個角落,引人嘴角上揚。 不過《惡女訂製服》因著重在角色的行為與情緒,劇情不緊湊且推動緩慢,若你想觀賞一場刺激漂亮的熱血復仇,建議三思。 以下有雷。 ​   除了 ↑ Kate Winslet 細膩的演繹,↓ Judy Davis 在片中的表現也相當令我驚艷。   好的。 主角開頭一句 I'm back,bastards,加上全村走出家門的轟動,戲劇化的弔極觀眾胃口。原來她在年輕時涉嫌殺人被警察送走,從此遺忘了事件的真相,她的媽媽也發瘋並過著骯髒混亂的生活。 在東拼西湊與不少荒謬的發展後,主角得知父親的真相並洗刷冤屈,但她仍然覺得自己是個遭到詛咒的女人。最後她利用自己的專業狠狠擺了大家一道,並放火燒光這片流言蜚語之地。那離去時鋪開紅毯的一腳,為整樁混亂畫下帥氣無比的休止符。 《惡女訂製服》在偏遠沙漠小鎮中展現由《紅磨坊》團隊打造的華麗服裝,在平凡無奇的水中滴進鮮豔色彩。除了幽默、增添不少對比張力外,更創造無數漂亮的鏡頭。 主角與媽媽的互動在這團混亂中散發不少溫馨,瘋癲下的關心與期待一覽無遺。真的很難不愛上這個瘋癲碎念有趣又充滿母愛的媽媽。另外走路停不下來的駝背老變態、被緞帶絲綢收買的可愛警察,每個人物皆匪夷所思又令人哭笑不得。 後半段的起伏也是《惡女訂製服》的一大亮點,事件的解決、男女主角的互動等誘導觀眾進入尾聲,卻又在下一秒波瀾再起,曲折美妙的有趣。 《惡女訂製服》像是一本色彩飽和度極高的故事書,獨一無二的角色,飽滿亮麗的畫面,我個人相當享受。

《意外製造公司》 人生,一趟充滿意外的旅程

男主角尋死不成,前往專門替人製造意外的公司,買下無法事先得知的「驚喜」方案,開啟了這趟驚喜度破表的旅程。 看待死亡的方式人人皆異,《意外製造公司》以旅行為名詼諧的正視它,並在峰迴路轉的驚喜中不帶痕跡的掠過其內涵:正面面對死亡,才能過充實的人生。 《意外製造公司》劇情變化與死亡的無常一般,難以預測且極具娛樂性,在意料外的發展下卻又散發陣陣浪漫氛圍,將死亡描寫的溫柔無比,宛如一幅黑白畫作添上了七彩的顏色。 個人是推薦給喜歡黑色幽默或浪漫喜劇電影的朋友。還有近期考慮過自殺的朋友,先等等別急,不差這兩小時,看完再決定。 下面有些小雷,畢竟《意外製造公司》劇情真的充滿意外,建議未欣賞的老爺夫人們下次再光臨。 好的。 有些時候我會跳出世界,看小說般看著自己經歷一切,而情感並無絲毫波動,所以對男主角的角色設定相當共鳴。 女主角的身分則是《意外製造公司》最出乎我意料的部分,讓製造「旅程」這奇妙的設定外更增添一層觀影樂趣。把死亡比喻成旅行,把愛情插入人生必經的死亡難題,把幽默遍及看似嚴肅的議題,把溫馨動人情感交織產生的結尾,徹底展現導演 Mike van Diem 的巧思及用心。 專業的公司,專業的父親,莫名幽默的四兄弟,專門製造意外,卻也無法抵擋另一種意外的發生,愛情。如此浪漫,又如此真實。 面對確定的死亡旅程時,男主角放寬心胸,放手去約女主角跳舞、飆車,就像他說的,Why not?卻也是在打開心門不顧一切的這一刻,終於讓他重新擁有情緒起伏的能力。 當男主角發現女主角的身分而感到憤怒被欺騙時,他雖死不承認,還是很明顯的打開了情緒開關,顯示他的在乎與愛情的滋生。 儘管《意外製造公司》幽默不斷,電影院中也跟著笑聲連連,最後男主角前去送管家最後一程時仍溫柔無比、動人心弦。「他選擇的方案是在心愛的人旁走完最後一程。」不只敲下男主角情緒圍牆的最後一塊磚頭,也暖化了觀眾的內心。 帶著平常心面對死亡,人類便能活得充實有意義,我是這麼相信,這也是《意外製造公司》輕巧傳達的中心哲理。 人們都應該把每一天當成人生的最後一天,若煩惱東顧慮西,到頭來也只能帶著遺憾和後悔入葬。 人們有時無法鼓起勇氣,或是找盡藉口面對人生,《意外製造公司》真切繪出人生的無法預測,讓人在當中的橋段大笑之餘,也感受把握當下的重要。 我個人十分推薦。

《冒牌情緣》 誇張劇情呈現最真實的情感

女主角因緣際會下被男主角誤認為 blind date 的對象,開啟了這荒唐溫馨的一晚。 出乎我意料的,《冒牌情緣》喜劇外表下包覆的情感相當實際,男女主角價值觀的牴觸,相互碰撞成真真切切人生的模樣。 若你是個憤世且負面,或是認為愛情不如麵包的人,或是 Simon Pegg 的小粉絲,那我相信你不會失望。 以下有雷。    好的。 女主角情場失意,對感情觀有各種犀利的看法和論調,卻因負面的悲觀而不相信愛情。男主角則經歷妻子出軌離婚,對感情相當看重的他遭受打擊,始終無法走出過去。    一開始兩人的約會在彼此興趣相符下相當成功,拆穿後卻瞬間變臉針鋒相對,接著與男主角前妻的相遇讓他們為彼此的觀念激辯,同時不知不覺中幫助彼此走出各自的糾結。最後他們發現彼此是自己需要的人,迎向誇張浪漫的 happy ending。    拆穿後的對手戲相當精彩,Simon Pegg 就不用說這種激烈的對白他再拿手不過,而 Lake Bell 的尖酸刻薄也是演繹的無可挑剔。    酒 吧裡的對話則是我個人最喜歡的部分。像是大開我眼界的 Blowjob paradox ( 簡單說就是不要求的獲得比較有價值理論,像是生日禮物 ) 以及 porno land ( 用限制級電影比喻交往前期,後期則變成普通級 ) ,另外舞池中理性與感性的爭辯也是身為人類談感情必經的難題,共鳴感十足。    說到感情,人們時常抱持看法,自己卻不敢付諸行動,我也不例外。也許是負面的人生觀,也許走不出過去的陰影,也許是獨立已久的習慣抑或害怕受傷害等因素,令人裹足不前。付諸行動 ,也許會像男主角遍體鱗傷,但就像他說的,沒有人能告訴你這一切注定會以悲劇收場,倘若真的失敗了只要再站起來就好。    負面能量是人類必定會產生的元素,我從不認為真的可以改變,但被悲觀控制只會讓一切惡性循環。若你也充滿負面能量或是曾經受過傷,不論你是否在男女主角身上看到影子,當機會出現時勇敢抓住,也許你也可以創造屬於你的浪漫結局。不保證啦。    在幽默的劇情和真切的對白激盪下,《冒牌情緣》儘管不算特別突出,就是一部稍微用心的英式愛情喜劇小品,但當中帶給我的情緒卻是那麼感同身受。    不過我相信最後的結局還是會讓憤世忌俗的朋友們大翻白眼,別這樣,它畢竟分類在喜劇嘛。    在結尾的那顆一鏡到底呼應著

《夏洛特煩惱》 老歌回味中笑看人生

主角參加學生時代暗戀女生的婚禮,藉酒發洩對人生的不如意,大罵老婆大鬧婚裡,而後在廁所睡著並做了一個夢,並在夢中回到了青春時代‧‧‧‧‧‧ 《夏洛特煩惱》出乎我意料的好看,九零年代經典老歌與劇情的搭配、回到過去的老掉牙溫馨與笑點,一切都很對我胃口。 看著,笑著,哭著,想著珍惜的人事物,那些遺憾那些不知足,彷彿就在一首首溫暖的老歌中隨風而去。 以下有雷。 好的。 《夏洛特煩惱》劇情類似《命運好好玩》一般,在夢中經歷了一次人生,斷氣後回到現實,學會珍惜身邊擁有的一切。 音樂在《夏洛特煩惱》中占了很重的地位,許多膾炙人口的歌曲。包含 一剪梅 、公元1997、相約九八、菊花台、心太軟、那些花兒、雙截棍、曾經的你、不再猶豫、人在旅途、有個愛你的人不容易等等。另外這一首原創曲《一次就好 》也是劇中重要的一首歌,很好聽。 楊宗緯這三個字,根本是催淚的代名詞。 主角一回到過去馬上試圖改變失敗的自己,利用音樂創作讓自己有名有利,甚至娶到曾經夢寐以求的校花女神。看似成為了自己想成為的人,擁有自己想擁有的人生時,才發現自己多麼寂寞。 成功從來就不是那些表面,別人家的草也不是真的比較綠。當主角發現過去的老婆和自己的兄弟過著自己過去純樸幸福的生活,那股落寞膨脹到無以復加。那種簡單,那真心的關心,那一碗茴香麵,再多的錢再多的名氣勢力再美的女人都無法匹敵。 一邊笑著主角回到青春那股把握機會的勁,一邊回味著自己在老歌中逝去的青春,一邊懷念愛情在青春書本裡的模樣,一邊珍惜身邊擁有的一切。《夏洛特煩惱》好聽好笑,幽默輕鬆的呈現知足的重要。 《夏洛特煩惱》適合任何正常對青春帶著遺憾的人類,或是很想回到過去強吻校花的變態。總之我個人十分推薦。

《魚男悲歌》 需要你,我是一隻魚

一個平凡人為了錢參加藥物實驗,卻變成了一個魚人,引起社會軒然大波。 標題和電影一點關係都沒有,只是剛開始看的時候心裡的喇叭不停播放這首老歌,不得不說人的腦袋真是莫名其妙。 帶著明星光環加上新穎迥異的劇情,《魚男悲歌》在金馬影展也算是掀起一陣波潮,它以莫名幽默的魚人設定述說真實的媒體世界,宛如一則悲傷的寓言故事。劇情進展緩慢,但處處充斥血淋淋的社會模樣,媒體、企業、輿論、利益群魔亂舞,而身在其中的人們也無能為力。 儘管《魚男悲歌》對社會的諷刺拳拳到肉,但更吸引我的,是籠罩在魚男以及記者身上的悲傷。前者在媒體舞台和企業鬥爭中載浮載沉,連當個平凡人如此平凡的夢想都難以實現,最後唯一能憑自己意志決定的竟然只有選擇以人或是魚的方式活下去。後者則是身為記者卻無法追求真相,身為朋友卻無法伸出援手,無能為力至極。 許多人用著自己的方式無論是演講、插畫、電影等試圖影響人們的觀念,我對他們是忠心的佩服的,因為更多的人認為自己無能為力,但事實不是如此。若你要自殺前剛好看到這篇文章,我要在這斬釘截鐵的跟你說,每一個平凡人,都是不平凡的存在,這個世界沒有你,會像離開水的魚。活下去吧。 電影現實的很沉重,但最後彷彿稍微拉開窗簾,微微透進了希望的光輝;約翰藍儂曾說,一個人的夢只是夢,但所有人的夢,那就是現實。

《該死的殺手》 Schneider vs. Bax 從頭出乎意料到尾

兩名殺手接到同一個客戶的電話,要求殺掉對方的故事。 計畫永遠趕不上變化,這句話徹底被這部電影詮釋的淋漓盡致。從頭到尾,沒有一刻能夠預料下一秒會發生的事,像是開場就揭開了殺人的序幕,卻直到最後的最後兩名殺手才真正對決,完全摸不著頭腦。 帶著黑色幽默和無厘頭,卻又參雜些許驚悚懸疑,走出無法被定義主題的風格,是一部極具特色的電影。 我尤其喜歡歇斯底里的女兒嗑藥後冷靜過頭,還有她的爺爺是個戀童癖,以及殺手回到家參加為自己舉辦的生日派對這些設定,說不出厲害的巧思或構想,也不是令人嘴角不停上揚的風格,光電影本身跳脫出分類這點我就敬佩不已。 其中一個殺手與對方的女兒最後的對決,讓出乎意料這四個字有了新的定義。那瞬間的莫名其妙不是會讓人 what the fxxk 的那種,反之它真的會讓人開懷大笑。 這種特立獨行的電影,喜歡的就會喜歡,算是另類放鬆心情的小品。

《撲克之夜》 Poker Night

主角,一個警探,與女友被一個高智商罪犯囚禁,中間利用在 poker night 的所學試圖掙脫的故事。 我個人習慣偶爾不看電影介紹直接挑順眼的看,藉此享受從 0 開始挖掘的樂趣,結果沒錯,這並不是部 poker 推籌碼動頭腦抽菸耍帥的電影 。Surprise! 電影用了大量的主角自白,和各種看似搭配的倒敘,試圖連接 poker night 的故事與主角的遭遇,表現主角受其影響反應出正確的舉動。Poker night 那些警探的故事有幾個的確還滿精彩,但套用到進行式也就是主角的情境,往往看不出有太大的關聯,反而有些斷層。 我喜歡跳動的鏡頭,一段一段的故事插進不同位置,尤其兇手的故事。另外兇手的一些手法很特殊,算是挺難預想的很對我胃口。 但隨著劇情的推進,漏洞越來越多,讓人越來越難忽視。像兇手為夥伴報仇可以理解,但何以最後替主角留了一個證人女孩讓他可以脫罪?甚至最後還給他抓到兇手的殊榮?還有兇手逼著女孩的父親替自己開門時,天底下哪一個父親會不為自己的女兒抵抗?另外兇手口口聲聲強調著他的原則「殺死每一個擋到他路的人」,這到底是設計來幹嘛的,嚇嚇觀眾? 儘管如此,那一幕其中一個老警探說「真正高智商的犯罪者你也抓不到,只好假裝他們不存在」與主角發現智商徹底輸給這名罪犯的那瞬間,相互重疊,還是張力十足的。 最後的最後,主角也成了 poker night 的資深成員,向菜鳥們講當初抓到這名罪犯的故事。只有我們知道,兇手大概還在某個貨櫃裡做些讓他感覺活著的事吧。 節奏跳躍,犯罪方式不老套,大咖雲集,還算讓人過癮。

《過於寂靜的喧囂》 無聲的暴力校園叢林

主角,一名聾啞人,轉學進了一間聾啞學校,從一開始擠身學生中的強勢階層,享受權力並掌控整間學校,到後來因女人遭流放到底層,沉浮於校園生態之中。 《過於寂靜的喧囂》不同於任何電影,整部片從頭到尾完全沒有對白,溝通只有手語且沒有翻譯,連配樂都沒有。原本我認為這不過是個噱頭,但觀影後深受震懾,因為沒有字幕和語言,觀賞時更加聚精會神在角色們的表情和一舉一動。 強勢階層的學生們搶劫、打架、賣淫、霸凌抑或不法買賣等樣樣來,連老師都牽涉其中,而弱勢學生被討保護費等,活脫脫就是一般校園的模樣,並未因其為聾啞學校而有任何不同。 極具張力的畫面充斥整部片,像吵架時齜牙咧嘴的表情加上不停揮舞互相拍擊的雙手,像性愛時喉頭發出咿嗚的聲音,像打架時看似安靜無聲其實大家正激烈的討論,像因為聽不見車子發出的聲音而活生生被貨車倒車壓死,像密醫家裡簡便到不行的墮胎時無聲的哭喊等不勝枚舉,就算節奏稍慢的長鏡頭也都能牢牢抓住觀眾視線。 主角被踢出團體後仍舊為團體中的女人癡迷,做出得罪強勢團體的舉動後被帶到廁所把主角的頭壓入水中,接著抓起來對他打了一串手語後又壓回去並把酒瓶砸碎在他頭上。最後,主角在夜裡闖進大家的房間,抬起床頭櫃砸死每一個人。一連串的高潮以及最終主角發洩的那一幕,張力大到破表,電影也在這一刻畫下句點。 這部片同時探討校園問題及弱勢團體,但真正吸引人的是一幕幕在觀眾眼簾投下原子彈的爆炸畫面,用盡心力看這部電影不是為了什麼特殊寓意抑或尋找線索涵義等等,就是純粹的無法移開雙眼。 不得不說,看了這麼多部片, 《過於寂靜的喧囂》 應該是我人生最專心看的一部電影,文字徹底無法表達它帶給我的震撼,絕對值得一看。

《共犯效應》 每個人都錯了每個人就都對了

主角是一名15歲的女性,她在遭受男同學性侵後提告,其它同學卻不相信她,反而將她視為滿口謊言的賤人,於是她和她的家人受到整個村子排擠、欺負,性侵她的男同學卻飽受社會憐憫的目光。 整部片色調灰暗,情緒被壓抑的彷彿無法流動,滿天飛舞的誤會與謠言讓觀眾心頭依稀產生憤怒,卻又會立刻被無助的陰暗和節奏壓下來,極度不舒服。 主角身為一個青少年,還不像男同學的媽媽一樣懂得拉攏大眾和操弄媒體,反而與朋友決裂,舉止讓這一切再也煞不住車。事實上,人類就是不完全理性的動物,在此事件中選邊站徹底超過是非對錯。有些人認為沒有人相信自己,被世界遺棄,其實轉個觀點,信任並不是免費的。若是主角盡力證明自己,抑或找尋相信她的朋友,我相信故事肯定會不一樣,真相大白之時也能皆大歡喜。 電影同時也放了許多著墨在性侵的男同學身上,從他的欺騙得到所有人的信任開始,他就顯得坐立難安,甚至顯少開口像是行屍走肉。他媽媽的支持信任和逃避更讓我反胃,連兒子已經跟她坦承她還是慣性逃避,真是現今許多家長的現實寫照。 觀影的時候我腦中一直浮現 Easy A 這部片,還有懂伯的歌詞「當每個人都錯了每個人就都對了」或是小人的「兇手不只一個」,真的相當貼切。 最後,男同學又性侵了一名女同學,告訴觀眾故事的走向,同時也是一種代替他無法開口的坦承,告訴世界相信自己是錯的。而主角則是徘徊於自殺邊緣,不知結果為何。 現今資訊流通迅速,媒體及謠言卻依舊是極大的一門課題,可見社會仍舊佈滿操弄的木偶線。期許每個人能更強化自身的思考,停止盲目的跟隨,更希望所有家長能了解自己的小孩不是完美的,面對、接受並適時教導才是真正的正途。

《夜晚還年輕》 Tangerine

那是一個 聖誕夜, 主角剛出獄就從姐妹口中得知男友亂搞,便二話不說出發找狐狸精與男友對質,最後把這個夜晚搞得一團亂的故事。 電影真的非常精彩。首先,它是一支全程僅用三支 i phone 5s 拍出來的電影,讓整部片看起來稍微廣角,一開始會有些不習慣,但隨著劇情推進,反而讓人有置身其中的感覺。大部分場景鏡頭移動節奏飛快,搭配刻意的重拍音效,甚至劇中人物們的快嘴,使整個故事活蹦亂跳,也讓觀眾聚精會神的跟著人物們度過這一個聖誕夜。 再來說說劇情。主角和她的姐妹都是變性人,身上帶著男性的器官。主角個性火爆,說話又尖又毒,一付老娘就是要做我想做的事,非常鮮明的角色特性。隨著她一步步找到狐狸精和男友,中間不乏各種火爆衝突、伶牙俐齒的對白和令人哭笑不得的舉動。另外一個B段則是從一名計程車司機出發,身為有家庭小孩的男性卻時常付錢找這些變性人,這一切都圍繞著 donut time 這家甜甜圈店附近的社區,而故事最後也在 donut time 爆發最終的混亂。 儘管片中充斥著變性人、同性戀、妓女等邊緣人物,導演並沒有著重在述說「邊緣」,反而以看待一般人的口吻,不帶一分刻意的憐憫關懷。幽默的劇情走向加上張力十足的場景,都是他們真實的生活寫照,比起被訂上邊緣的標籤,他們只是正常的生活著,和我們一樣懷抱著夢想煩惱著生活,宣洩著七情六慾愛恨情仇。 最後主角姐妹的背叛,短暫的分離後又恢復友誼,展現了聖誕精神,也為整個烏煙瘴氣的聖誕夜畫下完美的句點。當風風雨雨落幕時,仍然在你身邊陪著你,那時將不需要言語,因為已經是家人了。 除了精彩的鏡頭、燈光、對白與場景設計,人與人之間的情感也被詮釋的不慍不火恰到好處,比起那些刻意營造邊緣社會困苦或遭排擠的劇情,除了不同種類的省思更增添特殊的享受。 大部分演員都是素人,做他們自己讓整部片彷彿介於紀錄片與劇情片之間,也讓 iphone 拍攝這個構想能夠發揮。在這龐大的洛杉磯中的一小角,創造了這麼一個令人回味無窮的片段,我認為這部片非常成功。 這不只是一個夜晚,更是一趟耳目一新的旅程,不但喜歡上這些可能很難接觸到的人物,還一窺他們多采多姿的生活,一起脫下有色眼鏡,享受他們的各種犀利言語吧。 我個人真的十分推薦。

《羅馬尼亞尋寶記》 異常幽默的尋寶之旅

主角是羅馬尼亞的一名平凡上班族,他在受到 鄰居提議後一同前往早已荒廢的老家,挖掘曾祖父在共產黨統治前藏起來的寶物。 整部 《羅馬尼亞尋寶記》 平鋪直述,沒有配樂、精彩的對白、豐富的劇情、犀利的鏡頭,甚至角色也沒有太大的情緒波動,始終擺著一號表情,連最後挖到價值不斐的股票他們都沒有露出喜悅,冷靜至極,但也因為這份過度的冷靜,展現出異於一般喜劇電影的幽默。 像前面被誤會與同事有一腿、金屬探測器不停發出的聲音、剛挖出寶藏就看到警察等著他們,抑或主角最後買了一大堆珠寶讓兒子看到心目中寶藏的模樣,劇中的人物們很認真的做每一件事,都讓電影院裡的觀眾不停發出笑聲;所有笑點彷彿渾然天成,甚至有些莫名其妙,最後連片尾曲都詭異到無語卻嘴角上揚。 《羅馬尼亞尋寶記》 沒有表達太多深刻的議題或畫面,但充滿有後勁的幽默,觀賞時會不自覺嘴角上揚。算是另類的輕鬆喜劇小品。

《嘻哈宅男真藥命》 嘻哈校園喜劇

男主角是一位喜愛九O年代 old school 嘻哈音樂且學業成績很好的黑人,身為一名高中生,和兩個興趣相同的夥伴因穿著奇特等因素被大家視為宅男怪咖,本來生活單純的他們卻偶然被捲入一件毒品事件,最後男主角靠聰明的頭腦成功解決所有問題,並通過了哈佛大學的入學申請,甚至還把到妹,人生一片光明。 《嘻哈宅男真藥命》 是個讓人放鬆的校園喜劇小品,稍微特別的點在於片中充斥著嘻哈音樂,像主角提到的 blueprint 或 straight outta compton 之類的經典嘻哈專輯,或配樂中許多的經典,若是有興趣的人能更加享受。就算沒有接觸的人也不影響,因為它終究是一部添加了些許音樂元素的標準校園喜劇。 有些幽默無厘頭的片段,劇情簡單沒什麼驚喜,不過最後一段讓我印象非常深刻。主角申請哈佛大學的自傳,原本是在探討 ice cube 的饒舌歌詞,最後經歷了風風雨雨後重寫了一篇。這段自傳,導演讓主角對著鏡頭說話,並道出世界對黑人的刻版印象讓觀眾自行思考。其中一句話非常有力道:「我為什麼想上哈佛?如果我是白人,你還會問我這問題嗎?」非常非常精彩,這一段。 這類型的校園喜劇,在人們需要放鬆心情時就能達到效果,剛好又是我喜歡的音樂類型,看完更是心情舒暢。校園喜劇很多,不過若你也喜歡饒舌嘻哈文化,不妨一看。

《音浪青春》 好萊塢模式DJ人生

主角原本和三個朋友每天辦趴把妹,因緣際會下認識一個有名的DJ並追隨他學習、表演、 最後找到了自己的風格走出了自己的路。 當然,中間經歷了許多波折,大都是一些你可以想像得到的:沒錢的現實面、愛上不該愛的人、過度的糜爛、朋友的去世……它們的表達方式都讓我感到些許的刻意,不過我走進電影院時就已經做好心理準備,所以並沒有太大的失落。 我滿喜歡中間一段是描述主角跳脫電影向觀眾解釋人類心跳頻率與音樂節奏的關係,隨著解說和音樂,令觀眾實實在在的感受到自己心跳加速及想要手舞足蹈的訊號,這段非常吸引我。 重點,是片中各式各樣賞心悅目的演員,和幾乎充斥整部電影的電子音樂。我個人是聽得滿過癮的。電影中段有名的DJ曾和主角說:「剛剛那個鼓掌聲是這段最有靈魂的聲音。」為後面主角的蛻變埋下伏筆,也算是整部電影的核心。主角在朋友過世之後當頭棒喝般打開心門,傾聽世界的聲音,甚至錄了朋友生前掏心掏肺的言語,最後在DJ台上大放光彩。 最後的表演,從無到有,中間包含許多電影前段出現過的聲音及情緒,搭配柴克艾佛隆的詮釋,著實令人陶醉,彷彿用音樂進行了一場精彩激昂的演講,而電影也隨著觀眾激昂的心跳中結束。 不過若是不喜歡電子音樂的人,這場饗宴可能就不太適合了。

《我們的故事未完待續》 她停留在原地,卻從來不是句點

癌症類型的電影,數都數不完,但我們的故事未完待續並不著重在癌症女孩的心境,而是從認識她的主角的主觀角度切入。片中非常多主角內心碎碎念、搞怪的手法、詼諧的台詞甚至吐槽一般大眾電影的橋段,讓這部片與一般癌症的電影截然不同。導演讓我們看到一名旁人看待癌症病人的心境和無能為力的無助感,取代病人本身的心境轉換,這個做法更讓觀眾能夠將心比心,感同身受。 電影前面整段主角幾乎沒有閉過嘴,毫無保留的對世界發表看法,除了遇到女孩外也與兄弟過著與世無爭的生活; 但自從播放他為女孩拍攝的電影開始,整部片變得寂然無聲,簡單的敘述女孩走了之後,彷彿被按下了靜音鍵一般,對比之下全然的寂靜,讓戲院的情緒皆為之磅礡,引人落淚。 極簡單的劇情,隨著主角看著癌症女孩一步一步踏向生命的盡頭,並成為對自己而言重要的人,結局令人錯愕也感人肺腑,把無聲勝有聲詮釋的淋漓盡致。 隨著主角最後一次巡視癌症女孩的房間,那個他們互相陪伴最後時光的場所,每一個小東西,每一筆一畫,每個裝飾每個巧思,彷彿窺探了少女留在世上的青春印記。感受到的並不是全然的悲傷,還有對青春逝去的扼腕,以及難以察覺卻滲入心頭的暖意。 「受苦的是我,這是我的人生。」 沒有人能真正理解另一個人,或有資格為另一個人做決定,人們往往需要的只是陪伴; 主角陪伴著女孩,女孩也陪伴主角,於是他們成就了彼此,無論是否天人兩隔。

《巴黎電幻世代》 終究會被被現實吞噬

最近眾多音樂型電影之一,對 garage 音樂並不熟悉的我,仍然覺得《巴黎電幻世代》是我相當喜愛的電影。 主角並不是 daft punk,而是同一個時期的另外一組DJ,他們組了團體堅持自己的夢想和音樂風格,最後卻落得無人聽聞,彷彿黃粱一覺,醒來等著他們的是負債累累和破碎的人生。 整部片橫跨了許多年代,而每個年代都只輕描淡寫一些日常對話及生活,沒有多餘的解釋或太刻意的表達,步調極為緩慢。沉溺在那些場景及對白中讓我非常享受,造就每一個人的從來就是這些平淡的生活片段。導演把最真實也最殘酷的音樂世界,圍繞著毒品性愛的糜爛、現實壓迫下的無力徹底攤開在大家面前,當夢想沒有成真時的無奈與墮落反映出最真實的社會寫照。 每一個時間點的跳躍,從他們團體辦的活動聲名大噪、女友穩定、靠夢想生活巡迴工作的風光,到後面生活漸漸不能自理、到處借錢讓父母擔心,最後得知女友懷孕卻無能為力的瞬間一切終於爆炸,夢想正式在現實的大火下燃燒殆盡。 電影前半段的花花世界,和後半段的現實壓迫對比真切的上演在許多人的人生劇情中。他們終究向現實低頭找了正常的工作,生活步上所謂的「軌道」,不再每天酒精古柯鹼並開始還債,彌補青春留下的空洞。這一切卻在最後在酒吧中遭到daft punk 的歌狠狠重擊,主角那瞬間的表情已看不見情緒波動,卻能從眼中瞥見無數複雜情緒與難以衡量的失落。 人因夢想而偉大,做事情要堅持,這些都是大家公認成功的不二法則;但事實上,這世界太多無論現實的壓力、燈紅酒綠的誘惑、甚至市場的走向等變數。我相信像主角這樣的人不勝其數,他們擁有夢想,他們堅持,當大家勸主角改放當時市場較為接受的EDM時,他們的堅持己見錯了嗎?也許迷茫沉淪,但換作是你,能禁得起誘惑嗎?   在這個鼓吹築夢踏實,每部電影的主角都追夢成功的年代,其實更多的人最終只能在角落哀悼著他們破碎的夢。 但也許,選擇做了一場好夢,兩手空空的醒來又如何,從來就沒有對錯。 《巴黎電幻世代》就像是一杯雞尾酒,讓觀眾品嘗五味雜陳的情緒。有對世界的憤怒和無奈,對青春的後悔和遺憾,對夢想的堅持與期待。也許,長大就意味著妥協,向無情的現實臣服,踏上規則的道路活在其中。 音響放著今夜不知道第幾次的《within》,跟著酒精我又回到了情緒當中。我真的很喜歡這部電影。